[Mingpao Op-ed] Open Data Index report - data for people (Chinese only)

Wilson Wong
2022-05-16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by Chinese newspaper Mingpao on 16 May 2022, please click on here to see the original version.

由香港互聯網協會建立的「香港開放數據指數」(Hong Kong Open Data Index)已進入第二年,與去年相比,港府在公開數據上的表現有所改善;而公開更多公共數據,與巿民及社會共享,亦早已是大勢所趨。在繼續公開更多數據的同時,政府應開始思考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到數據「以民為本」,把更多巿民關心的數據公開。

總體開放指數微升 「商業登記」評分墊底

本年度的香港開放數據指數報告,已在今年3月底發表。這份報告能夠完成,負責創立這個指數及策劃整個研究的香港互聯網協會,自然是厥功至偉,筆者亦有幸獲邀請擔任這個研究的學術顧問。香港開放數據指數2021/22年度的總體評分為72.4,較2019/20年度的69.9分上升2.5分。雖然只是較輕微上升,但由於這是指數創立後的第二年,能保持一個上升趨勢,也屬難能可貴。在調查中,公開數據被分成了16個類別,包括普查及統計、公共財政、立法及諮詢機構、政府運作、司法及安全、商業登記、土地、房屋、交通運輸、社會福利、教育、衛生健康、康樂文化、環境能源、氣候與天氣,及科學技術。

在全部16個數據類別中,以普查及統計的評分最高,得分是87.5。第二和第三位分別是交通運輸和社會福利,分別有85及82.5分。而得分最低的類別,排最尾的是商業登記,只有43.3分;其次是土地,只得47.5分;尾三的則是司法及安全,得分是56.3。很明顯,商業登記及土地的得分是特別低,較尾三的司法及安全足足相差近10分或以上的距離,必須被正視,在日後急起直追。從宏觀角度分析,開放數據亦是「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包括政府「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問責性」(accountability)的指標,這亦顯示了政府在開放數據指數得分較低的政策類別上,有其改善相關表現的必要空間。

比較去年得分,錄得最大進步的兩大類別,分別是氣候及天氣和交通運輸,前者急升11.3分至81.3分,後者亦升了8.1分至總評分85。報告指出,交通運輸和天氣類別的評分有實質上揚,主要得益於2021年有更多實時的公共交通和天氣數據,透過政府開放數據平台「資料一線通」釋出。

換另一角度看,氣候及天氣和交通運輸兩者,相比之前提及的商業登記和土地,都是涉及利益瓜葛和政策爭議較少的民生項目;開放更多數據,方便市民返工返學,利己利人,實屬何樂而不為。但有關商業登記及土地的數據,在政治及政策上卻較複雜和敏感,要有相同程度的開放數據,也相對較困難。從發展開放數據的策略考慮,先開放較簡單直接、爭議較少的數據,實屬人之常情;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始終不應逃避較敏感的議題。反之,開放數據有助把複雜和爭議議題置於陽光下,給予一個全民參與和理性討論的機會。

推進開放數據4點建議

在向前看、進一步改善開放數據的前提下,報告總共提出四大建議。第一,是建立高層次數據管治委員會,強化統籌及領導能力,以採用整體方式,而非碎片或孤島式的方法,進行數據管治。事實上,建立高層次的領導力,以及融合決策者和專家的綜合管治架構,已是國際共識。

第二,是明確數據管治的願景和目標,設立關鍵績效指標,並應透過數據管治委員會這一機制審視現况,以便針對地提出願景及目標,包括確定需着重優化的數據領域及層次、法例、行政架構、數據基礎設施、規範與標準,以及根據需求確定優先開放或共享的數據。政府也應考慮設置核心績效指標,以追蹤願景和目標的實施。

第三,是打造數據生態系統,鼓勵持份者及公眾參與;推動參與的方式不宜局限於應用環節(例如常見的hackathon (程式設計馬拉松)),更可以鼓勵其他持份者一同發放數據,而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消費狀况諸如八達通數據,亦值得考慮開放。

第四,是加強公眾及公務員的數據素養和技能,認識現有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及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教育兩者的區別。除了同樣涉及使用電腦技術處理資訊(包括數據)之外,數據素養還包括如何解讀數據,對應的技能更為豐富,既有用數據解決問題和溝通的能力,也有關乎數據的法律、道德知識和文化。

若大家想對以上四大建議有更深入了解和認識,可直接參考報告原文。為方面公眾,報告有中英文版本,兩者均可在互聯網上免費閱讀和下載(註1)。

官民為伴 共同創新

綜合以上4點建議,均有一個共通元素,就是希望能做到數據「以民為本」。公開的數據並非一定等於有用的數據;要做到數據能被善用,就先要確保公開數據的質素,才能使它有意義地被運用,從而改善社會、政策與生活,達至「數據向善」(data for good)的最終目標。這才是開放公共數據的真正意義所在,而不是為開放而開放,單純以數據開放量作為衡量成功的指標。如果開放的數據並非與市民關心的議題掛鈎,數據本身的社會價值亦成疑,或是巿民沒有足夠能力或資源去理解及活用數據,也是得物無所用。

整個開放數據的全球運動和趨勢其中一個背後精神,便是鼓勵政府與社會成為伙伴,在互相協作下共同創新(co-innovation;註2)。在任何一個先進和資訊發達的社會,才華及創意絕不止局限於政府;所謂「高手在民間」,開放數據有助邀請民間的智慧與政府共同努力,用創新角度分析和解決社會難題。只有用「以民為本」為原則,開放市民關注的數據,才能激發社會共同創新的動機,使開放數據達至最大成效。

註1:報告可參閱網址bit.ly/3yDvNi3

註2:Mergel, Ines. (2014). ''Opening Government: Designing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 to Collaborate With External Problem Solvers''.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33(5): 599-612.

作者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主任

【明報-評論】開放數據指數報告——數據要以民為本

黃偉豪
2022-05-16

本文於2022年5月16日由《明報》發表,點擊此處閲讀原文

由香港互聯網協會建立的「香港開放數據指數」(Hong Kong Open Data Index)已進入第二年,與去年相比,港府在公開數據上的表現有所改善;而公開更多公共數據,與巿民及社會共享,亦早已是大勢所趨。在繼續公開更多數據的同時,政府應開始思考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到數據「以民為本」,把更多巿民關心的數據公開。

總體開放指數微升 「商業登記」評分墊底

本年度的香港開放數據指數報告,已在今年3月底發表。這份報告能夠完成,負責創立這個指數及策劃整個研究的香港互聯網協會,自然是厥功至偉,筆者亦有幸獲邀請擔任這個研究的學術顧問。香港開放數據指數2021/22年度的總體評分為72.4,較2019/20年度的69.9分上升2.5分。雖然只是較輕微上升,但由於這是指數創立後的第二年,能保持一個上升趨勢,也屬難能可貴。在調查中,公開數據被分成了16個類別,包括普查及統計、公共財政、立法及諮詢機構、政府運作、司法及安全、商業登記、土地、房屋、交通運輸、社會福利、教育、衛生健康、康樂文化、環境能源、氣候與天氣,及科學技術。

在全部16個數據類別中,以普查及統計的評分最高,得分是87.5。第二和第三位分別是交通運輸和社會福利,分別有85及82.5分。而得分最低的類別,排最尾的是商業登記,只有43.3分;其次是土地,只得47.5分;尾三的則是司法及安全,得分是56.3。很明顯,商業登記及土地的得分是特別低,較尾三的司法及安全足足相差近10分或以上的距離,必須被正視,在日後急起直追。從宏觀角度分析,開放數據亦是「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包括政府「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問責性」(accountability)的指標,這亦顯示了政府在開放數據指數得分較低的政策類別上,有其改善相關表現的必要空間。

比較去年得分,錄得最大進步的兩大類別,分別是氣候及天氣和交通運輸,前者急升11.3分至81.3分,後者亦升了8.1分至總評分85。報告指出,交通運輸和天氣類別的評分有實質上揚,主要得益於2021年有更多實時的公共交通和天氣數據,透過政府開放數據平台「資料一線通」釋出。

換另一角度看,氣候及天氣和交通運輸兩者,相比之前提及的商業登記和土地,都是涉及利益瓜葛和政策爭議較少的民生項目;開放更多數據,方便市民返工返學,利己利人,實屬何樂而不為。但有關商業登記及土地的數據,在政治及政策上卻較複雜和敏感,要有相同程度的開放數據,也相對較困難。從發展開放數據的策略考慮,先開放較簡單直接、爭議較少的數據,實屬人之常情;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始終不應逃避較敏感的議題。反之,開放數據有助把複雜和爭議議題置於陽光下,給予一個全民參與和理性討論的機會。

推進開放數據4點建議

在向前看、進一步改善開放數據的前提下,報告總共提出四大建議。第一,是建立高層次數據管治委員會,強化統籌及領導能力,以採用整體方式,而非碎片或孤島式的方法,進行數據管治。事實上,建立高層次的領導力,以及融合決策者和專家的綜合管治架構,已是國際共識。

第二,是明確數據管治的願景和目標,設立關鍵績效指標,並應透過數據管治委員會這一機制審視現况,以便針對地提出願景及目標,包括確定需着重優化的數據領域及層次、法例、行政架構、數據基礎設施、規範與標準,以及根據需求確定優先開放或共享的數據。政府也應考慮設置核心績效指標,以追蹤願景和目標的實施。

第三,是打造數據生態系統,鼓勵持份者及公眾參與;推動參與的方式不宜局限於應用環節(例如常見的hackathon (程式設計馬拉松)),更可以鼓勵其他持份者一同發放數據,而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消費狀况諸如八達通數據,亦值得考慮開放。

第四,是加強公眾及公務員的數據素養和技能,認識現有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及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教育兩者的區別。除了同樣涉及使用電腦技術處理資訊(包括數據)之外,數據素養還包括如何解讀數據,對應的技能更為豐富,既有用數據解決問題和溝通的能力,也有關乎數據的法律、道德知識和文化。

若大家想對以上四大建議有更深入了解和認識,可直接參考報告原文。為方面公眾,報告有中英文版本,兩者均可在互聯網上免費閱讀和下載(註1)。

官民為伴 共同創新

綜合以上4點建議,均有一個共通元素,就是希望能做到數據「以民為本」。公開的數據並非一定等於有用的數據;要做到數據能被善用,就先要確保公開數據的質素,才能使它有意義地被運用,從而改善社會、政策與生活,達至「數據向善」(data for good)的最終目標。這才是開放公共數據的真正意義所在,而不是為開放而開放,單純以數據開放量作為衡量成功的指標。如果開放的數據並非與市民關心的議題掛鈎,數據本身的社會價值亦成疑,或是巿民沒有足夠能力或資源去理解及活用數據,也是得物無所用。

整個開放數據的全球運動和趨勢其中一個背後精神,便是鼓勵政府與社會成為伙伴,在互相協作下共同創新(co-innovation;註2)。在任何一個先進和資訊發達的社會,才華及創意絕不止局限於政府;所謂「高手在民間」,開放數據有助邀請民間的智慧與政府共同努力,用創新角度分析和解決社會難題。只有用「以民為本」為原則,開放市民關注的數據,才能激發社會共同創新的動機,使開放數據達至最大成效。

註1:報告可參閱網址bit.ly/3yDvNi3

註2:Mergel, Ines. (2014). ''Opening Government: Designing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 to Collaborate With External Problem Solvers''.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33(5): 599-612.

作者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主任

Read more

Logo of Ming Pao, a Hong Kong based newspaper
放數據是近年全球的熱門話題,各地政府都積極發展,香港政府亦推出網站「資料一線通」(data.gov.hk),發布公共數據供公眾免費瀏覽及使用。開放數據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提升生活效率與質素。以下兩個例子,可讓讀者有更具體的概念。
Read more
Logo of Open Data Index
香港互聯網協會(ISOC HK)成立以來致力維護開放及無障礙(open and accessible)的互聯網,因其有利於資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基於該願景,協會2019年推出「香港開放數據指數」計劃,透過研究及持份者參與等方式推進本地數據開放進程,先後發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2019/20》及《香港市民使用開放數據現況問
Read more
HK01 interviewed two HKODI team members—Ho Wa Wong and Benjamin Zhou—to look into Hong Kong's policy issues of data governance
Read more
View Open Data Index
View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