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新聞】規管查冊屢現爭議 政府應正視數據治理挑戰

Benjamin Zhou
2021-04-09

繪圖:何倩彤

(本文2021年4月9日刊登於衆新聞,點擊此處瀏覽原文)

香港的各類查冊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公眾視野,掀起一番爭論。最近,政府決定收緊查閱公司註冊處登記冊安排,擬在兩年後禁絕公眾查閱公司董事的住址及完整身分證號碼,消息一出即遭傳媒界及法律、會計界等專業人士批評,甚至連代表中小企業及地產代理的組織亦表達憂慮,擔心影響營商效益。

不過,以今日之大環境,民間人士已無可能讓政府擱置任何計劃,但是否有爭議更少,更符合社會整體、長遠利益的解決方案?這絕對值得探討。

公共利益 vs. 個人私隱?

政府今次收緊公司查冊安排,是繼2019年收緊出生和婚姻登記查冊,2020年收緊車牌查冊(已有記者因此遭到起訴)之後的又一動作,而且有消息指接下來將收緊土地查冊,理由都不外乎是防止「起底」。

眾所周知,一系列收緊動作的直接誘因是2019年反修例事件,政府對此亦不諱言。不過,這僅是短期因素,當局其實早在2013年就提出收緊公司查冊,只是在反對聲浪下擱置罷了。這背後實際上是「公共利益 vs. 個人私隱」的長期辯論,而當前似乎是保護私隱佔了上風。(用上「似乎」,是因為這些舉措並不涉及官方對隱私的侵犯。)

結合互聯網大數據這背景觀之,行之有年的查冊機制因數碼化而更便捷,間接促成了兩種後果:社交媒體上濫用現行機制的行為日益猖獗——例如人身攻擊、網絡欺凌等,這成為政府收緊規管的理由;但問題的另一面是,互聯網大數據也降低了普通公民揭露不法行爲的成本,網民整合不同來源的資料更容易,隨時可以曝光用無數個經營實體來掩蓋非法交易的個人和企業,合法商家更能便捷地瞭解商業夥伴底細以規避風險,這類「起底」合情合理更應合法,對監管、執法部門做好調查工作也是一種鞭策,對立法機關更是挑戰。

統籌兼顧 正視數據治理挑戰

換言之,各種登記冊中的資料是把雙刃劍:監察不法行為、防範風險與侵犯私隱是兩刃,都因互聯網的發展而更加鋒利。對於監管者的而言,考驗就是如何因之打造適合的劍鞘以最大程度避免傷及無辜,又不大幅損害劍之鋒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精心設計。目前世界各地政府開始普遍採納「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這一概念,統籌數據應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尤其要在數據的經濟價值與私隱保護間取得平衡。當然,這個框架的涵蓋範圍要廣泛得多,比如醫療數據的保護與利用、智慧城市的數據共享等前沿問題。

遺憾的是,香港政府至今未能整體、前瞻地看待這一系列問題,處理手法依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避重就輕,缺乏統籌兼顧,更談不上有數據治理的觀念。例如,針對此次收緊查冊安排,一種質疑就指出,既然要防止「起底」,為何不先檢討個人資料及私隱法例?

另外,上述登記冊的收緊先後由入境處(出生和婚姻登記)、運輸署(車輛登記)、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公司註冊)、地政總署(土地註冊)負責,是分散進行,處理手法也不盡相同。政府決策層雖明顯有意推動此事,卻無統一政策(至少沒公開),貌似化整為零,實則予人鬼鬼祟祟之感,最終還是免不了被輿論批駁一番,甚至被視作有為權貴保駕護航之嫌。政府或許是想速戰速決,儘快讓社會「重回正軌」,但核心矛盾並未觸及,公眾疑慮遠未釋除。

當局應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數碼時代的數據治理挑戰,開誠佈公地面對問題,與各持份者共議,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提出一個解決問題或發展的框架;否則,類似的問題又會如文章開頭所言,每隔一段時間就走出來把社會撕裂一番,把公眾對當局的信任再降低一截,這顯然不是大家想要的「正軌」。

【撰文:香港互聯網協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

【衆新聞】規管查冊屢現爭議 政府應正視數據治理挑戰

周穗斌
2021-04-09

繪圖:何倩彤

(本文2021年4月9日刊登於衆新聞,點擊此處瀏覽原文)

香港的各類查冊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公眾視野,掀起一番爭論。最近,政府決定收緊查閱公司註冊處登記冊安排,擬在兩年後禁絕公眾查閱公司董事的住址及完整身分證號碼,消息一出即遭傳媒界及法律、會計界等專業人士批評,甚至連代表中小企業及地產代理的組織亦表達憂慮,擔心影響營商效益。

不過,以今日之大環境,民間人士已無可能讓政府擱置任何計劃,但是否有爭議更少,更符合社會整體、長遠利益的解決方案?這絕對值得探討。

公共利益 vs. 個人私隱?

政府今次收緊公司查冊安排,是繼2019年收緊出生和婚姻登記查冊,2020年收緊車牌查冊(已有記者因此遭到起訴)之後的又一動作,而且有消息指接下來將收緊土地查冊,理由都不外乎是防止「起底」。

眾所周知,一系列收緊動作的直接誘因是2019年反修例事件,政府對此亦不諱言。不過,這僅是短期因素,當局其實早在2013年就提出收緊公司查冊,只是在反對聲浪下擱置罷了。這背後實際上是「公共利益 vs. 個人私隱」的長期辯論,而當前似乎是保護私隱佔了上風。(用上「似乎」,是因為這些舉措並不涉及官方對隱私的侵犯。)

結合互聯網大數據這背景觀之,行之有年的查冊機制因數碼化而更便捷,間接促成了兩種後果:社交媒體上濫用現行機制的行為日益猖獗——例如人身攻擊、網絡欺凌等,這成為政府收緊規管的理由;但問題的另一面是,互聯網大數據也降低了普通公民揭露不法行爲的成本,網民整合不同來源的資料更容易,隨時可以曝光用無數個經營實體來掩蓋非法交易的個人和企業,合法商家更能便捷地瞭解商業夥伴底細以規避風險,這類「起底」合情合理更應合法,對監管、執法部門做好調查工作也是一種鞭策,對立法機關更是挑戰。

統籌兼顧 正視數據治理挑戰

換言之,各種登記冊中的資料是把雙刃劍:監察不法行為、防範風險與侵犯私隱是兩刃,都因互聯網的發展而更加鋒利。對於監管者的而言,考驗就是如何因之打造適合的劍鞘以最大程度避免傷及無辜,又不大幅損害劍之鋒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精心設計。目前世界各地政府開始普遍採納「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這一概念,統籌數據應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尤其要在數據的經濟價值與私隱保護間取得平衡。當然,這個框架的涵蓋範圍要廣泛得多,比如醫療數據的保護與利用、智慧城市的數據共享等前沿問題。

遺憾的是,香港政府至今未能整體、前瞻地看待這一系列問題,處理手法依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避重就輕,缺乏統籌兼顧,更談不上有數據治理的觀念。例如,針對此次收緊查冊安排,一種質疑就指出,既然要防止「起底」,為何不先檢討個人資料及私隱法例?

另外,上述登記冊的收緊先後由入境處(出生和婚姻登記)、運輸署(車輛登記)、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公司註冊)、地政總署(土地註冊)負責,是分散進行,處理手法也不盡相同。政府決策層雖明顯有意推動此事,卻無統一政策(至少沒公開),貌似化整為零,實則予人鬼鬼祟祟之感,最終還是免不了被輿論批駁一番,甚至被視作有為權貴保駕護航之嫌。政府或許是想速戰速決,儘快讓社會「重回正軌」,但核心矛盾並未觸及,公眾疑慮遠未釋除。

當局應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數碼時代的數據治理挑戰,開誠佈公地面對問題,與各持份者共議,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提出一個解決問題或發展的框架;否則,類似的問題又會如文章開頭所言,每隔一段時間就走出來把社會撕裂一番,把公眾對當局的信任再降低一截,這顯然不是大家想要的「正軌」。

【撰文:香港互聯網協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

Read more

各種登記冊中的資料是把雙刃劍:監察不法行為、防範風險與侵犯私隱是兩刃,都因互聯網的發展而更加鋒利。
Read more
Logo of Ming Pao, a Hong Kong based newspaper
當局在開放疫情數據方面較以往進步,但仍有很多與市民利益密切相關的資料未符合開放數據標準。
Read more
All news reports on the "Hong Kong Open Data Index 2021/22" launch
Read more
View Open Data Index
View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