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新聞】開放公司資料的國際挑戰與經驗(一)

Benjamin Zhou
2021-05-20

繪圖:何倩彤

(本文2021年5月20日刊登于衆新聞)

政府擬分階段收緊公司登記冊查閲安排(俗稱「查冊」),計劃在2023底允許所有公司不開放「受保護資料」予公衆查閲,再度引發反對聲浪。相關做法是落實2012年通過的新《公司條例》第49條,惟暫緩實施至今,爭議之大,可見一斑。

筆者研究開放數據,翻閲近年海外文獻,發現公司資料透明度一直是國際開放數據社群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各國際組織和政府業已積纍不少論述和實踐經驗,欲透過本欄分享一二,雖無法對香港當前爭議提供答案,但至少可從更廣闊視角認識挑戰所在。

公司登記冊也有透明度缺陷

首先,對概念略作説明。所謂「公司資料」(corporate data)或「公司透明度」(corporate transparency)問題,在國際上一般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公司登記冊(company register)內的資訊,例如公司名稱、注冊時間和形式、董事姓名等;二是擁有權(ownership),即公司實際上由哪個(些)人控制,又稱爲實益擁有權(beneficial ownership)。香港爭議的「查冊」,在此主要指公司登記冊,屬第一層次問題,社會上已有廣泛討論;筆者需要補充的是第二層次,即實益擁有權問題。

「實益擁有權」概念是爲了彌補公司登記冊透明度的不足,因爲透過海内外注冊各種法律實體(legal entities),層層掩蓋公司實際控制人之手法,早已十分常見,查閱公司登記冊也未必能識別實際控制人。這為洗錢、偷逃稅、貪腐等行爲大開方便之門。故此,在國際共識下,很多地方都已(或擬)建立機制要求企業披露實益擁有人(beneficial owner),而且無論公司架構多麽複雜,必須是在世的自然人,不可用千奇百怪的法律實體「耍花槍」。香港2018年推出「重要控制人登記冊」(Signifigcant Controllers Register),就是這種新監管措施的體現,惟這登記冊不開放予公衆查閲,也鮮見本地大衆傳媒報道,遑論讓公衆討論如何改善此項安排,殊為遺憾。

公司資料乃全球開放數據短板之一

其次,再瞭解國際上公司資料的開放程度。多年來,一些國際組織或項目積極推動開放公司資料,既有政府/半政府間組織如OECD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等著眼於反貪腐,也有聚焦開放數據的項目如Open Data Barometer。然而,各項評估顯示,公司登記冊的總體開放程度相當之低。例如,Open Data Barometer在2017年對全球109個國家地區作評估,發現只有其中六囯(佔5%)的公司登記冊滿足開放數據要求,得分在所有16個數據集中排名倒數第三,而對開放數據最大的障礙是付費要求,香港亦然。

Open Data Barometer 2017年評估顯示只有5%的公司登記冊滿足開放數據要求

實益擁有權資料的開放程度同樣不樂觀。監察國際洗錢行動的政府間組織 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2018年對69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只有19國要求企業報告實益擁有權,但幾乎沒有向公衆披露的制度。2019年一份長達五百多頁的報告 State of Open Data 稱,只有丹麥、英國和烏克蘭三國有公開的實益擁有權登記冊。但即便已公開,資料準確性亦堪憂。倡導可持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Global Witness 201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英國的 「重要控制人登記冊」(Persons with Significant Control Register,同香港的名稱幾乎一樣)有嚴重數據質量問題,部分欄目中的資料無效或未經核實。

上述可見,推動開放公司資料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篇會具體介紹國際上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參考資料:

Lord, J. (2019) Open Data and Corporate Ownership. In T. Davies, S. Walker, M. Rubinstein, & F. Perini (Eds.), The State of Open Data: Histories and Horizons. Cape Town and Ottawa: African Mind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衆新聞】開放公司資料的國際挑戰與經驗(一)

周穗斌
2021-05-20

繪圖:何倩彤

(本文2021年5月20日刊登于衆新聞)

政府擬分階段收緊公司登記冊查閲安排(俗稱「查冊」),計劃在2023底允許所有公司不開放「受保護資料」予公衆查閲,再度引發反對聲浪。相關做法是落實2012年通過的新《公司條例》第49條,惟暫緩實施至今,爭議之大,可見一斑。

筆者研究開放數據,翻閲近年海外文獻,發現公司資料透明度一直是國際開放數據社群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各國際組織和政府業已積纍不少論述和實踐經驗,欲透過本欄分享一二,雖無法對香港當前爭議提供答案,但至少可從更廣闊視角認識挑戰所在。

公司登記冊也有透明度缺陷

首先,對概念略作説明。所謂「公司資料」(corporate data)或「公司透明度」(corporate transparency)問題,在國際上一般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公司登記冊(company register)內的資訊,例如公司名稱、注冊時間和形式、董事姓名等;二是擁有權(ownership),即公司實際上由哪個(些)人控制,又稱爲實益擁有權(beneficial ownership)。香港爭議的「查冊」,在此主要指公司登記冊,屬第一層次問題,社會上已有廣泛討論;筆者需要補充的是第二層次,即實益擁有權問題。

「實益擁有權」概念是爲了彌補公司登記冊透明度的不足,因爲透過海内外注冊各種法律實體(legal entities),層層掩蓋公司實際控制人之手法,早已十分常見,查閱公司登記冊也未必能識別實際控制人。這為洗錢、偷逃稅、貪腐等行爲大開方便之門。故此,在國際共識下,很多地方都已(或擬)建立機制要求企業披露實益擁有人(beneficial owner),而且無論公司架構多麽複雜,必須是在世的自然人,不可用千奇百怪的法律實體「耍花槍」。香港2018年推出「重要控制人登記冊」(Signifigcant Controllers Register),就是這種新監管措施的體現,惟這登記冊不開放予公衆查閲,也鮮見本地大衆傳媒報道,遑論讓公衆討論如何改善此項安排,殊為遺憾。

公司資料乃全球開放數據短板之一

其次,再瞭解國際上公司資料的開放程度。多年來,一些國際組織或項目積極推動開放公司資料,既有政府/半政府間組織如OECD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等著眼於反貪腐,也有聚焦開放數據的項目如Open Data Barometer。然而,各項評估顯示,公司登記冊的總體開放程度相當之低。例如,Open Data Barometer在2017年對全球109個國家地區作評估,發現只有其中六囯(佔5%)的公司登記冊滿足開放數據要求,得分在所有16個數據集中排名倒數第三,而對開放數據最大的障礙是付費要求,香港亦然。

Open Data Barometer 2017年評估顯示只有5%的公司登記冊滿足開放數據要求

實益擁有權資料的開放程度同樣不樂觀。監察國際洗錢行動的政府間組織 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2018年對69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只有19國要求企業報告實益擁有權,但幾乎沒有向公衆披露的制度。2019年一份長達五百多頁的報告 State of Open Data 稱,只有丹麥、英國和烏克蘭三國有公開的實益擁有權登記冊。但即便已公開,資料準確性亦堪憂。倡導可持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Global Witness 201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英國的 「重要控制人登記冊」(Persons with Significant Control Register,同香港的名稱幾乎一樣)有嚴重數據質量問題,部分欄目中的資料無效或未經核實。

上述可見,推動開放公司資料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篇會具體介紹國際上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參考資料:

Lord, J. (2019) Open Data and Corporate Ownership. In T. Davies, S. Walker, M. Rubinstein, & F. Perini (Eds.), The State of Open Data: Histories and Horizons. Cape Town and Ottawa: African Mind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Read more

香港完整的數據政策是沒有的,官員不提,研究欠奉,但已浮現的問題和爭議比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都不少。
Read more
HK01 interviewed two HKODI team members—Ho Wa Wong and Benjamin Zhou—to look into Hong Kong's policy issues of data governance
Read more
各種登記冊中的資料是把雙刃劍:監察不法行為、防範風險與侵犯私隱是兩刃,都因互聯網的發展而更加鋒利。
Read more
View Open Data Index
View Index